4月26日下午16:00,由教师发展中心主办,通识教学部协办的本学期第四次示范课教学活动在教师发展中心智慧教室顺利举行。本次示范课的主讲人是通识教学部张素英老师,该部门全体专职教师及新入职老师前来观摩学习。本次活动由通识教学部赵云老师主持,特邀督导李德芝老师进行点评。
张素英老师以“为人、为政——《论语》导读”为题,从为人、为政两方面阐述孔子的人生追求。张老师以2015年海昏侯墓出土的《齐论语》将我们带入《论语》的世界,她认为《论语》作为一部儒家经典,已经内化为中国人的民族品格,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我们不禁好奇,《论语》中到底写了什么?而孔子又有怎样的人格魅力?带着这个问题,张老师带领我们走进“子贡拜师”的场景中,在子贡与孔子短短五句对话中,凝练了孔子“济世救民’的人生信仰及内圣外王的救世之道,在孔子看来我们“为人”的追求就是成为“君子”,“为政”的追求就是构建理想的“大同社会”;接着张老师通过孔子在鲁国从政的经历以及周游列国的遭遇,为我们呈现了孔子践行理想的勇气及决心。孔子用自己的人生经历阐述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为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提供了积极进取的动力。最后张老师总结道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却生生不息,苦难深重,却绵延不绝。回首往昔,世所罕见的洪水、地震,未曾让我们绝望;侵略者的铁蹄肆虐,不能让我们屈服;军阀割据各自为政、连年混战,难以阻挡中国人统一的意愿。是像孔子这样的圣人造就了华夏子孙的生生不息的精神,也阐释了中国人坚韧不屈的生命体验。
讲述过程中,张老师通过项目式教学法,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思政元素,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课堂讨论,宋襄公所谓的“仁义”是否真的值得称赞?引发同学们思考。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张老师布置了课后思考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人为政的重要性,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讲述结束后,督导李德芝老师进行了点评。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环节紧凑,设计巧妙,重难点突出,精准把握课程节奏,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显著。
本次示范课,张素英老师为新入职教师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分享了项目式教学的方法,对新入职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示范课实现了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也搭建一个互相交流、探讨、展示的平台;同时,助推新教师的发展,提升学院教学质量。
(通识教学部 教师发展中心供稿)